這篇文章提及了一種竹製的「椅轎」。
其實,這種竹椅,在顏水龍工藝著作時常被提及,顏氏後來稱之為「母子椅」。
這種椅子特色是過去資源缺乏的時代,台灣的先民在設計傢俱時,會考量一張椅子能夠有多種機能,以節省空間及成本。
這種竹椅,站著是大人可以坐,橫放則可以讓大概兩歲以下的囝仔坐。
這張椅子在台灣恐怕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我買回去給家族中超過六十歲長輩看,他們四、五十年前都看過用過,不過我這一代1960年代出生的,有一大半改坐塑膠的椅子了。
我上個月機會去台南關廟,這是1940年代顏水龍曾在此指導竹製工藝傢俱製作;在柳宗悅、金關丈夫、立石鐵臣等人的眼中,關廟是個奇妙的小村,是世界上少見有趣的一個「工藝村」,全村的人都從事工藝,而且產業分上中下游,全家大小各自分工。
關廟過去從事竹製品及藤製品。竹製品原料來自附近龍崎山區;藤的材料則來自印尼,後來因為有台灣人到印尼產地把製作技術傳給當地人,並在當地開設工廠,導致重要的技術被印尼學走,印尼政府並規定藤原料不得再出口到台灣,使關廟的藤產業在短期間消失。
我去關廟時,竟發現還有一家竹製品工廠。老闆約五十多歲,他說全關廟的竹製品工廠只剩他們一家了。不過這位老闆上兩代並非從事竹製品,他自己算是家族第一代,不過他三十年前創業時,關廟還有很多師傅可以學習技術。當然,這位老闆早已用機械工具做切割組合。
本來想問他父親或上一輩師傅會不會認識一位六十年前從台南市來這裡指導工藝製作的顏水龍,甚至有沒有聽過六十多年前年前有位日本金關丈夫教授、柳宗悅、立石鐵臣(在《民俗台灣》月刊,立石鐵臣畫了很多關廟一帶竹篙厝、竹製品、老建築的版畫)來看過他家的竹製工廠,因為這老闆說他的上一輩師父都不在了,只好作罷。
關廟目前惟一的竹製品工廠:
關廟目前惟一的竹製品工廠:
歷史悠久的矮竹椅:
在這家竹工廠看到老闆在製作各種竹椅、最令我興奮的是,看到了這張「椅轎」。後來顏水龍的文章,改稱這叫「母子椅」。
看到母子椅,馬上二話不說,牽了幾張回家,同時也買了好幾張在六十年前《民俗台灣》、《台灣工藝》常看到的矮竹椅。這張買到的母子椅,構件接合方式是比以前簡略的,用的材料也不像立石鐵臣六十年前畫的那麼講究。
顏水龍在文章中常提到,有位德國建築師 Bruno Taut ,曾在日本待過幾年,參觀過日本的工藝民藝展,對台灣送到日本展覽的竹製母子椅,感到高度興趣,覺得竹椅之美,有著東方的美感,又有 Modernism 的特色。
Bruno Taut (1880-1938) 在近代建築史中也是重要的人物,屬於 Modernism 的重要建築師,也曾擔任建築教授。設計作品極多,也是建築史家;待過日本期間,也寫過介紹日本傳統建築及工藝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