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 of 1
《台灣公論》1942.02:工藝產業在台灣的必要性 / 顏水龍
Posted: Wed Feb 02, 2005 4:07 pm
by 陳凱劭
《台灣公論》是一本日本時代末期重要的雜誌(月刊)。內容較嚴肅,大致是談政治、社會、軍事、文化等議題。
顏水龍在1942.02投稿《台灣公論》雜誌,發表對台灣工藝產業的看法。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Wed Feb 02, 2005 4:08 pm
by 陳凱劭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Wed Feb 02, 2005 4:09 pm
by 陳凱劭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Wed Feb 02, 2005 4:10 pm
by 陳凱劭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Wed Feb 02, 2005 4:11 pm
by 陳凱劭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Thu Feb 03, 2005 12:43 pm
by 陳凱劭
這篇文章,寫於1942年,太平洋戰爭已展開兩年;台灣為日本領土之一,已被日本建設了近五十年,已有輕工業基礎,亦有密集的軍事基地,是日本南進的重要基地,日本實現「大東亞共榮圈」的重要樞紐。
所以,顏水龍在本文的結論,亦附和當時的局勢,寫出了:
有關本島工藝產業的振興,應把握大東亞戰爭的契機,準備向南方共榮圈內增進輸出,利用豐富的原始材料,發揮富有特色的樣式,透過優秀的技術來生產。
將來,對於南方諸國,將可以達到透過工藝生產顯示我們高度的工藝水準與文化標準,並且指導他們,這將符合高度的國策性意義。
在其他方面,提供非常時期下的島民,美麗的健康生活用品,誘導正確趣味的生活,並謀增進社會福利。
從歷史來看,這篇文章是顏水龍極重要的文章,發表於極重要的雜誌。不過,顏水龍自己卻很少提及這篇文章(幾乎可以說沒有),我是從《民俗台灣》月刊中,偶然發現到有這篇文章的題目的線索,才從圖書館中查到這一期的《台灣公論》雜誌。(事實上我還有查到顏教授在日本時代在其他雜誌亦有發表對台灣工藝的看法,可惜這些日本時代雜誌目前還沒查到)
個人推測,是因為文章中結論結合了日本時代日本國的太平洋戰爭及大東亞共榮圈的概念(老實說,這跟我小時候作文結尾都是反攻大陸、消滅萬惡共匪、解救大陸同胞,是一樣的啦),使得顏水龍在戰後的政治氣氛中,不方便再拿這篇文章出來。不過文章中若干重要的工藝推動概念,仍融入1952年出版的《台灣工藝》之中。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Thu Feb 03, 2005 1:22 pm
by 陳凱劭
這篇文章提及了一種竹製的「椅轎」。
其實,這種竹椅,在顏水龍工藝著作時常被提及,顏氏後來稱之為「母子椅」。
這種椅子特色是過去資源缺乏的時代,台灣的先民在設計傢俱時,會考量一張椅子能夠有多種機能,以節省空間及成本。
這種竹椅,站著是大人可以坐,橫放則可以讓大概兩歲以下的囝仔坐。
這張椅子在台灣恐怕有百年以上的歷史,我買回去給家族中超過六十歲長輩看,他們四、五十年前都看過用過,不過我這一代1960年代出生的,有一大半改坐塑膠的椅子了。
我上個月機會去台南關廟,這是1940年代顏水龍曾在此指導竹製工藝傢俱製作;在柳宗悅、金關丈夫、立石鐵臣等人的眼中,關廟是個奇妙的小村,是世界上少見有趣的一個「工藝村」,全村的人都從事工藝,而且產業分上中下游,全家大小各自分工。
關廟過去從事竹製品及藤製品。竹製品原料來自附近龍崎山區;藤的材料則來自印尼,後來因為有台灣人到印尼產地把製作技術傳給當地人,並在當地開設工廠,導致重要的技術被印尼學走,印尼政府並規定藤原料不得再出口到台灣,使關廟的藤產業在短期間消失。
我去關廟時,竟發現還有一家竹製品工廠。老闆約五十多歲,他說全關廟的竹製品工廠只剩他們一家了。不過這位老闆上兩代並非從事竹製品,他自己算是家族第一代,不過他三十年前創業時,關廟還有很多師傅可以學習技術。當然,這位老闆早已用機械工具做切割組合。
本來想問他父親或上一輩師傅會不會認識一位六十年前從台南市來這裡指導工藝製作的顏水龍,甚至有沒有聽過六十多年前年前有位日本金關丈夫教授、柳宗悅、立石鐵臣(在《民俗台灣》月刊,立石鐵臣畫了很多關廟一帶竹篙厝、竹製品、老建築的版畫)來看過他家的竹製工廠,因為這老闆說他的上一輩師父都不在了,只好作罷。
關廟目前惟一的竹製品工廠:
關廟目前惟一的竹製品工廠:
歷史悠久的矮竹椅:
在這家竹工廠看到老闆在製作各種竹椅、最令我興奮的是,看到了這張「椅轎」。後來顏水龍的文章,改稱這叫「母子椅」。
看到母子椅,馬上二話不說,牽了幾張回家,同時也買了好幾張在六十年前《民俗台灣》、《台灣工藝》常看到的矮竹椅。這張買到的母子椅,構件接合方式是比以前簡略的,用的材料也不像立石鐵臣六十年前畫的那麼講究。
顏水龍在文章中常提到,有位德國建築師 Bruno Taut ,曾在日本待過幾年,參觀過日本的工藝民藝展,對台灣送到日本展覽的竹製母子椅,感到高度興趣,覺得竹椅之美,有著東方的美感,又有 Modernism 的特色。
Bruno Taut (1880-1938) 在近代建築史中也是重要的人物,屬於 Modernism 的重要建築師,也曾擔任建築教授。設計作品極多,也是建築史家;待過日本期間,也寫過介紹日本傳統建築及工藝的書。
Re: 1942.02台灣公論:台灣工藝產業的必要性/顏水龍
Posted: Mon Mar 21, 2005 2:33 am
by 陳凱劭
kschen wrote:這篇文章提及了一種竹製的「椅轎」。
我後來又去了這家關廟的竹製工廠好幾趟,才知道上面這張「椅轎」,其實是簡化的版本,椅面的主要構材是直接釘接接合,選用的也是較細的竹材;成本較低,技術較簡單,製作時間可以縮短一半,價格也低。店老闆向我承認,這是來自台灣人到越南設廠運用當地廉價勞力的成品。
他們其實也有在做「真正台灣傳統式樣」的椅轎;不過他們是限量生產,價格也較高(一張賣1000台幣),椅面的部份是用竹皮包裹接合。我看到這種椅轎,又是熱血沸騰,二話不說,掏錢出來,牽了好幾張回家。這張正港的台灣本土椅轎,因為是剛完成,竹子綠色還沒褪去。這種正統台灣的椅轎,越南的工人還學不會,所以越南的台灣商人工廠沒有生產。
Posted: Mon Mar 21, 2005 1:23 pm
by catherine
I always love the mother-son chair for it's practical yet whimsical nature. I guess we Taiwanese are truly born surrounded by bamboo (literally, sitting in the chair).
Posted: Wed Mar 30, 2005 6:20 pm
by E.J.Su
這些竹椅我小時候在台南鄉下的奶奶家都有坐過.
看到這些照片勾起我一連串的懷念.
Posted: Tue May 31, 2005 1:00 pm
by 陳凱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