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1947)與台北公会堂
觀音山(1947)與台北公会堂
根據顏水龍教授晚年受訪所述的說明(詳:台灣美術全集6:顏水龍;莊素娥著;1992年出版,藝術家出版社發行),這幅畫是1947年10月在「台北中山堂(公會堂)屋頂往觀音山方向」所畫的。
1960年以後出生的台灣人、台北人很難想像,在台北市公會堂(戰後亂改成外國人名字為「中山堂」)可以看得到十公里以外的八里觀音山。
台北公會堂,是1934年11月曾光臨台陽畫會開幕的總督府井手薰課長所主持設計的,1936年工事完成。是當年全台灣最大的集會堂,也是全台灣最大的展覽空間。
我們找到了一張戰後1950年代初,美國LIFE雜誌攝影記者拍的寫真(詳:Google代管LIFE, TIME攝影資料庫;TIME, LIFE, FORTUNE三本雜誌其實都是Henry Luce創辦的),清楚地看得到,公會堂屋頂確實是可以畫觀音山。這張寫真,大致上是1947年顏水龍教授作畫三、四年後所拍的,這些建築物大致還保持著1947年的狀態。
1970年左右,顏水龍教授承台北市長高玉樹(1913-2005)之令,針對台北公會堂週邊廣場,主持了都市美化的景觀設計工作。
LIFE雜誌原照片出處: http://goo.gl/MyYK8
1280*827 放大圖: http://gallery.kaishao.idv.tw/main.php/ ... inshan.jpg
1280*827 放大圖: http://gallery.kaishao.idv.tw/main.php/ ... inshan.jpg
1947年10月,顏水龍教授為何會出現在中山堂厝頂呢?答案是他1947年10月,去台北公會堂,擔任戰後第二回省展的評審,他應該是利用中午休息或下午評審的空檔,跑到公會堂厝頂,素描構圖觀音山。
這張寫真照片中人物:顏水龍(左二);陳進(左四);李石樵(右七);廖繼春(右六);李梅樹(右四);楊三郎(右二)。中央那位穿中國黑色馬卦的是戰後來台灣劫收的中國人官員馬壽華(1893-1977)。這張照片正是1947年第二回省展評審後全體審查員,在台北公會堂裡合影。
一位本來該在此場合出現的老大哥陳澄波(1895-1947),就在這張照片拍攝前半年在嘉義莫名其妙被殺。當時台灣社會上瀰漫一股肅殺之氣,民生經濟的情況甚至比大東亞戰爭時期,還差很多,台灣的米糖竟被大量運到中國,台灣發生了日本時代以來很久沒有聽過的饑荒,中國人帶來很多台灣在日本統治時期絕跡或接近撲滅的傳染病,例如コレラ(霍亂)、鼠疫、肺結核、マラリア(瘧疾)等等。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每位台灣人畫家臉上都有一種莫名的愁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