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玉樹(1913-2005)與顏水龍
Posted: Sun Jun 26, 2005 5:00 am
高玉樹先生,於2005年6月15日在台灣台北市過世。高玉樹生於1913年,卒於2005年,享年93歲。
台灣日報:政壇奇人高玉樹病逝( 2005.06.18 )
台灣日報:高玉樹一生見證台灣民主起伏◎張振峰( 2005.06.18 )
台視:開路市長 高玉樹一生創先例( 2005.06.17 )
高玉樹先生是台灣政治史上傳奇人物之一,一生未加入國民黨,被認為是台灣早期重要黨外政治人物。1990年以後,高玉樹分別被李登輝及陳水扁兩任總統聘為台灣總統府資政,十多年來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或參與政治活動,只有寫過一些公開時論文章;高玉樹這十多年來惟一上過報紙政治版的,是一直有人要找他麻煩指他佔住市政府公家官舍,我不知後來是如何解決的。
1997年10月,高玉樹先生與陳奇祿先生,參加顏水龍教授告別式;林俊成老師攝影提供。
2004年6月,顏水龍教授遺作水牛圖壁畫修復完工,高玉樹曾到場(見上面照片,為高玉樹先生與前文建會主委、原實踐大學校長林澄枝女士合影,林俊成老師提供),是高玉樹生前最後第二次公開露面。
高玉樹先生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係2005年2月上任的行政院長謝長廷回到台北老家的打銅街上探訪時,因為謝長廷與高玉樹有遠親關係,同是黨外時期參與民主運動,所以高玉樹也以長輩身份到場祝賀晚輩謝長廷就任行政院長。當時從電視上,我就發現高玉樹先生健康情形已不太好了,沒想到四個月後就過世。
高玉樹日本時代台北工業學校卒業(戰後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至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系繼續深造;參選過多次台北市長,1951年敗給吳三連;1954年當選,1957年連任失敗,1960年因國民黨不允許他派監票員所以棄選(1960以前台北市長的任期是三年);1964年再參選而當選;1968年國民黨宣佈台北市昇格為直轄市,也凍結了台北市長民選,當年有人懷疑是衝著高玉樹而來,要終結他的政治生命,沒想到台北市昇格後仍繼續由高玉樹擔任官派市長到1972年為止。
關於歷任台北市長介紹,可參考: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abb9be
高玉樹離開台北市後,被蔣經國延攬為交通部長。高玉樹的處境很微妙,他不是國民黨員,被蔣氏政權放在內閣裡當做「台灣不是極權國家,所以有非國民黨籍的台灣人做大官」的櫥窗樣版,不過高玉樹回憶錄曾提到他被派為官派市長時,向張群提起有意加入國民黨,結果張群給了他一個「玄妙的回答」,要他不必急。後來高玉樹卻在交通部長任內,因台鐵新竹談文車站事故,被蔣經國撤職,轉任政務委員,事實上台鐵人事及預算及行政管理都是台灣省政府在管的,跟交通部沒有直接關係。
一般而言高玉樹被調離台北市長,乃是要讓高玉樹遠離他的群眾選民,因為高玉樹在台北市長任內建立了穩固的民意基礎,是當年非國民黨的台灣人政治人物中民意聲望第一人,當時的台灣有開放民選的公職或民意代表極有限,總統、國會都沒在定期改選,就台北市長選民最多;高玉樹清白參選,沒有組織,能兩次當選;擊敗過買票、作票的組織及參選人。
高玉樹聘請顏水龍教授擔任市府顧問,是由顏水龍教授老友,師大美術系教授廖繼春所推薦。顏水龍擔任台北市府顧問,就是高玉樹在台北市昇格後的官派任期。
台北市昇格後,預算比以前寬裕,當時的氣氛也允許台北市從國民黨蔣氏政權眼中的暫時辦公地,反攻復國暫居地,開始願意承認是接近首都的規格(台北市明明從1880年代起就是台灣的實質首都,只是這群中國難民不願意承認,他們心中的首都是南京)。蔣氏政權在1950-1965年,在台北市沒有市政建設,只有帶來幾十萬難民到台北,佔住了公園、墓地、道路旁、鐵道旁空地;破壞具有日本政權特徵的建築物及地標(例如神社,天皇及總督銅像),建了幾座有中國宮廷色彩的建築(例如南海路的科學館、歷史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少數幾座),例外的幾座有現代主義特色的建築物,像農復會大樓,其實是美援的,基本上仍沿用日本時代的都市格局。
高玉樹原本1950年代就曾擔任台北市長的經驗,台北市昇格後,蔣氏政權繼續讓高玉樹擔任官派市長。台北市昇格以後,施政計劃也不必再經過台灣省政府同意(當年省主席都是不懂市政建設的草包老粗將軍在擔任),使得高玉樹施政的效率及自主權大大提高;高玉樹的理工背景,使他做事實事求是,有計劃,有目標,講究科學依據,有別於法政或軍人出身的政治人物;高玉樹留日的背景,我相信也使得高玉樹與顏水龍之間溝通合作很愉快順暢。
高玉樹在這個任期內,在台北市從事很多重大市政建設。其中得自於顏水龍教授也有不少。除了最著名的中山北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水牛圖)壁畫;像敦化南北路、仁愛圓環、仁愛路林蔭大道,也是出自顏水龍的規劃。
在我來看,這段寬達100公尺,中間種滿本土樹種的林蔭大道,應該是少年顏水龍1930年在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凱旋門大圓環的回憶吧。高玉樹在他晚年寫的回憶錄裡,的確拿他任內完成的仁愛圓環,去跟巴黎的凱旋門圓環去類比。他也提到了仁愛圓環中間,他本來要弄一個台北高塔(說不定也是出自顏水龍教授的設計);結果山西同鄉會的老賊國大立委未經市政府同意,就搶先建了于右任銅像,使這個高塔計劃只好放棄。台北市仁愛圓環,直徑約200公尺,比巴黎凱旋門圓環還大,極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圓環。
顏水龍教授除了水牛圖、林蔭大道外,還設計了台北市中山堂一帶的景觀。中山堂是以前的公會堂,自從1936年台北公會堂完工後,顏水龍就常來這裡開畫展(台陽展)或做評審(省展),是少年、中年顏水龍經常來的地方。可惜顏水龍當年設計的一些景觀設施,在1990年代中期,中山堂外圍被興建一個「抗戰勝利紀念碑」而破壞掉了。
此外顏水龍也設計了當年剛完工的光復南路、仁愛路孫文紀念館附近景觀(這部份還在);自強隧道出口景觀;也在台北市國民黨中央黨部與東門國小中間,台北市立東門游泳池壁面創作了一座浮雕;此外在敦化北路的體育場旁的網球場也設計製作了一座打網球的浮雕。此外尚有今已不存的仁愛路台北市銀行(屬台北市政府)內的馬賽克壁畫「風景」等等。
高玉樹在市政建設上的成就是非凡的,他讓台北市從一個停滯的城市慢慢甦醒,道路的拓寬開闢擴大了城市的規模,民生社區則是台灣戰後成功的大型住宅社區計劃,也在高玉樹手上完成;高玉樹引入了兼具本土化與國際化視野的藝術家如顏水龍,替台北市建立一個國際城市的基礎。
當然以今天來看,高玉樹的市政建設仍有部份不脫政治上的策略,或者得自最高當局的指示。例如顏水龍的中山北路劍潭公園水牛圖壁畫,剛好是蔣介石上下班會經過的地方。高玉樹的回憶錄有提到,他在1950年代第一個任期時,他把中山北路上鐵路平交道高架化(這高架陸橋在1990年代鐵路地下化後拆除,在今天行政院西北側),因為這平交道是蔣介石上下班會經過的地方,高玉樹還提到,他算準了蔣介石上班的時間,親自到現場以市長身份監工,與蔣介石車隊「恰巧」相遇,使得蔣介石對這個認真的台灣人市長印象深刻。
例如顏水龍規劃的敦化北路、仁愛圓環、仁愛路林蔭大道,恰好東北端點是松山機場(也在同時增建門面),西南端點是總統府,剛好是外賓來台的行進路線,這已經不是一條大都會的要道,甚至可以說是國家的門面,當然,要說是樣板建設也可以。
中山堂(日本時代公會堂)因為是1945年10月25日本政權交接之地,又是當時國民大會開會,對蔣氏政權具重大意義,所以高玉樹請顏水龍規劃附近廣場景觀;孫文紀念館重要性更不待言,蔣介石興建這座建築物用意在宣揚他自己有在復興中華文化,是中華正統,有別於共匪在中國搞文革;高玉樹就找顏水龍做週邊的景觀設計。
高玉樹與顏水龍的故事,很像是伯樂與千里馬的現代版。藝術家在戒嚴時代不可能成為政治人物,因為藝術家有創意,會搞怪,會主張創作上的自由;所以要有識人之明的政治人物啟用藝術家來改造都市環境。
中年顏水龍從油畫轉向工藝指導,希望從生活工藝美學改變大眾美學觀,可惜顏水龍的本土國民生活美學運動,一方面要與大量生產的工業文明對抗(這部份或可以生產PVC原料的台塑王永慶為代表);二方面也要面對當時打壓本土文化的外來政權(當時的政府並不重視農民生計,一心要把農業資本轉移成工業資本;更忽視本土工藝美學);我認為顏水龍是在當台北市政顧問這段時間所做出的貢獻,對社會影響反而是最大的。
今天的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及仁愛路受到大家的稱頌,這兩條林蔭道路即使已完成三十多年,一直被選為台北市的地標,被選為台北市最漂亮的地方;一直到今天,台灣很多電視廣告,是在這兩條林蔭大道上拍攝。兩條林蔭大道邊的房子即使是爛建築物,也因地點之故被稱豪宅,房價居高不下;而中山北路水牛圖馬賽克壁畫已是台北人的共同記憶。
顏水龍讓台北人、台灣人知道,一個都市是可以有「公共藝術」的;藝術也可以進入常民的視覺範圍內的,藝術品可以跟市政建設結合的;藝術品不是有錢的收藏家鎖在保險櫃裡,不見天日的百萬畫作;顏水龍教授的貢獻,遠超過一個在畫室辛勤工作的畫家。
台灣日報:政壇奇人高玉樹病逝( 2005.06.18 )
台灣日報:高玉樹一生見證台灣民主起伏◎張振峰( 2005.06.18 )
台視:開路市長 高玉樹一生創先例( 2005.06.17 )
高玉樹先生是台灣政治史上傳奇人物之一,一生未加入國民黨,被認為是台灣早期重要黨外政治人物。1990年以後,高玉樹分別被李登輝及陳水扁兩任總統聘為台灣總統府資政,十多年來很少在公開場合露面,或參與政治活動,只有寫過一些公開時論文章;高玉樹這十多年來惟一上過報紙政治版的,是一直有人要找他麻煩指他佔住市政府公家官舍,我不知後來是如何解決的。
1997年10月,高玉樹先生與陳奇祿先生,參加顏水龍教授告別式;林俊成老師攝影提供。
2004年6月,顏水龍教授遺作水牛圖壁畫修復完工,高玉樹曾到場(見上面照片,為高玉樹先生與前文建會主委、原實踐大學校長林澄枝女士合影,林俊成老師提供),是高玉樹生前最後第二次公開露面。
高玉樹先生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係2005年2月上任的行政院長謝長廷回到台北老家的打銅街上探訪時,因為謝長廷與高玉樹有遠親關係,同是黨外時期參與民主運動,所以高玉樹也以長輩身份到場祝賀晚輩謝長廷就任行政院長。當時從電視上,我就發現高玉樹先生健康情形已不太好了,沒想到四個月後就過世。
高玉樹日本時代台北工業學校卒業(戰後台北工專,今台北科技大學),至日本早稻田大學機械系繼續深造;參選過多次台北市長,1951年敗給吳三連;1954年當選,1957年連任失敗,1960年因國民黨不允許他派監票員所以棄選(1960以前台北市長的任期是三年);1964年再參選而當選;1968年國民黨宣佈台北市昇格為直轄市,也凍結了台北市長民選,當年有人懷疑是衝著高玉樹而來,要終結他的政治生命,沒想到台北市昇格後仍繼續由高玉樹擔任官派市長到1972年為止。
關於歷任台北市長介紹,可參考:
http://www.taipei.gov.tw/cgi-bin/SM_theme?page=42abb9be
高玉樹離開台北市後,被蔣經國延攬為交通部長。高玉樹的處境很微妙,他不是國民黨員,被蔣氏政權放在內閣裡當做「台灣不是極權國家,所以有非國民黨籍的台灣人做大官」的櫥窗樣版,不過高玉樹回憶錄曾提到他被派為官派市長時,向張群提起有意加入國民黨,結果張群給了他一個「玄妙的回答」,要他不必急。後來高玉樹卻在交通部長任內,因台鐵新竹談文車站事故,被蔣經國撤職,轉任政務委員,事實上台鐵人事及預算及行政管理都是台灣省政府在管的,跟交通部沒有直接關係。
一般而言高玉樹被調離台北市長,乃是要讓高玉樹遠離他的群眾選民,因為高玉樹在台北市長任內建立了穩固的民意基礎,是當年非國民黨的台灣人政治人物中民意聲望第一人,當時的台灣有開放民選的公職或民意代表極有限,總統、國會都沒在定期改選,就台北市長選民最多;高玉樹清白參選,沒有組織,能兩次當選;擊敗過買票、作票的組織及參選人。
高玉樹聘請顏水龍教授擔任市府顧問,是由顏水龍教授老友,師大美術系教授廖繼春所推薦。顏水龍擔任台北市府顧問,就是高玉樹在台北市昇格後的官派任期。
台北市昇格後,預算比以前寬裕,當時的氣氛也允許台北市從國民黨蔣氏政權眼中的暫時辦公地,反攻復國暫居地,開始願意承認是接近首都的規格(台北市明明從1880年代起就是台灣的實質首都,只是這群中國難民不願意承認,他們心中的首都是南京)。蔣氏政權在1950-1965年,在台北市沒有市政建設,只有帶來幾十萬難民到台北,佔住了公園、墓地、道路旁、鐵道旁空地;破壞具有日本政權特徵的建築物及地標(例如神社,天皇及總督銅像),建了幾座有中國宮廷色彩的建築(例如南海路的科學館、歷史博物館,及故宮博物院少數幾座),例外的幾座有現代主義特色的建築物,像農復會大樓,其實是美援的,基本上仍沿用日本時代的都市格局。
高玉樹原本1950年代就曾擔任台北市長的經驗,台北市昇格後,蔣氏政權繼續讓高玉樹擔任官派市長。台北市昇格以後,施政計劃也不必再經過台灣省政府同意(當年省主席都是不懂市政建設的草包老粗將軍在擔任),使得高玉樹施政的效率及自主權大大提高;高玉樹的理工背景,使他做事實事求是,有計劃,有目標,講究科學依據,有別於法政或軍人出身的政治人物;高玉樹留日的背景,我相信也使得高玉樹與顏水龍之間溝通合作很愉快順暢。
高玉樹在這個任期內,在台北市從事很多重大市政建設。其中得自於顏水龍教授也有不少。除了最著名的中山北路「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水牛圖)壁畫;像敦化南北路、仁愛圓環、仁愛路林蔭大道,也是出自顏水龍的規劃。
在我來看,這段寬達100公尺,中間種滿本土樹種的林蔭大道,應該是少年顏水龍1930年在法國巴黎香榭大道、凱旋門大圓環的回憶吧。高玉樹在他晚年寫的回憶錄裡,的確拿他任內完成的仁愛圓環,去跟巴黎的凱旋門圓環去類比。他也提到了仁愛圓環中間,他本來要弄一個台北高塔(說不定也是出自顏水龍教授的設計);結果山西同鄉會的老賊國大立委未經市政府同意,就搶先建了于右任銅像,使這個高塔計劃只好放棄。台北市仁愛圓環,直徑約200公尺,比巴黎凱旋門圓環還大,極可能是全世界最大的都市圓環。
顏水龍教授除了水牛圖、林蔭大道外,還設計了台北市中山堂一帶的景觀。中山堂是以前的公會堂,自從1936年台北公會堂完工後,顏水龍就常來這裡開畫展(台陽展)或做評審(省展),是少年、中年顏水龍經常來的地方。可惜顏水龍當年設計的一些景觀設施,在1990年代中期,中山堂外圍被興建一個「抗戰勝利紀念碑」而破壞掉了。
此外顏水龍也設計了當年剛完工的光復南路、仁愛路孫文紀念館附近景觀(這部份還在);自強隧道出口景觀;也在台北市國民黨中央黨部與東門國小中間,台北市立東門游泳池壁面創作了一座浮雕;此外在敦化北路的體育場旁的網球場也設計製作了一座打網球的浮雕。此外尚有今已不存的仁愛路台北市銀行(屬台北市政府)內的馬賽克壁畫「風景」等等。
高玉樹在市政建設上的成就是非凡的,他讓台北市從一個停滯的城市慢慢甦醒,道路的拓寬開闢擴大了城市的規模,民生社區則是台灣戰後成功的大型住宅社區計劃,也在高玉樹手上完成;高玉樹引入了兼具本土化與國際化視野的藝術家如顏水龍,替台北市建立一個國際城市的基礎。
當然以今天來看,高玉樹的市政建設仍有部份不脫政治上的策略,或者得自最高當局的指示。例如顏水龍的中山北路劍潭公園水牛圖壁畫,剛好是蔣介石上下班會經過的地方。高玉樹的回憶錄有提到,他在1950年代第一個任期時,他把中山北路上鐵路平交道高架化(這高架陸橋在1990年代鐵路地下化後拆除,在今天行政院西北側),因為這平交道是蔣介石上下班會經過的地方,高玉樹還提到,他算準了蔣介石上班的時間,親自到現場以市長身份監工,與蔣介石車隊「恰巧」相遇,使得蔣介石對這個認真的台灣人市長印象深刻。
例如顏水龍規劃的敦化北路、仁愛圓環、仁愛路林蔭大道,恰好東北端點是松山機場(也在同時增建門面),西南端點是總統府,剛好是外賓來台的行進路線,這已經不是一條大都會的要道,甚至可以說是國家的門面,當然,要說是樣板建設也可以。
中山堂(日本時代公會堂)因為是1945年10月25日本政權交接之地,又是當時國民大會開會,對蔣氏政權具重大意義,所以高玉樹請顏水龍規劃附近廣場景觀;孫文紀念館重要性更不待言,蔣介石興建這座建築物用意在宣揚他自己有在復興中華文化,是中華正統,有別於共匪在中國搞文革;高玉樹就找顏水龍做週邊的景觀設計。
高玉樹與顏水龍的故事,很像是伯樂與千里馬的現代版。藝術家在戒嚴時代不可能成為政治人物,因為藝術家有創意,會搞怪,會主張創作上的自由;所以要有識人之明的政治人物啟用藝術家來改造都市環境。
中年顏水龍從油畫轉向工藝指導,希望從生活工藝美學改變大眾美學觀,可惜顏水龍的本土國民生活美學運動,一方面要與大量生產的工業文明對抗(這部份或可以生產PVC原料的台塑王永慶為代表);二方面也要面對當時打壓本土文化的外來政權(當時的政府並不重視農民生計,一心要把農業資本轉移成工業資本;更忽視本土工藝美學);我認為顏水龍是在當台北市政顧問這段時間所做出的貢獻,對社會影響反而是最大的。
今天的台北市敦化南北路及仁愛路受到大家的稱頌,這兩條林蔭道路即使已完成三十多年,一直被選為台北市的地標,被選為台北市最漂亮的地方;一直到今天,台灣很多電視廣告,是在這兩條林蔭大道上拍攝。兩條林蔭大道邊的房子即使是爛建築物,也因地點之故被稱豪宅,房價居高不下;而中山北路水牛圖馬賽克壁畫已是台北人的共同記憶。
顏水龍讓台北人、台灣人知道,一個都市是可以有「公共藝術」的;藝術也可以進入常民的視覺範圍內的,藝術品可以跟市政建設結合的;藝術品不是有錢的收藏家鎖在保險櫃裡,不見天日的百萬畫作;顏水龍教授的貢獻,遠超過一個在畫室辛勤工作的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