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陳凱劭 » Thu Jun 15, 2006 6:29 pm
1934年11月,台陽美術協會創立,是日本時代台灣美術史的大事。
顏水龍、陳澄波、廖繼春、楊三郎、李梅樹、李石樵、陳清汾、立石鐵臣八位創會會員,也成為20世紀台灣美術史的重量級人物。
關於台陽畫會的成立,過去有很多台灣美術史論文已有詳細的介紹,我就不再引述。
不過,在此介紹一個1945年戰後較少被提及的鏡頭:當台陽畫會成立時,有一位台灣總督府的高層官員來現場參觀指導,並對這八位在本島出生,三十出頭(陳澄波年紀略大,其他七位年紀相近)的年輕畫家多所鼓勵。
1934年在台北成立的台陽美術協會,在1945年戰後莫名其妙地被賦與一個「台陽的成立是為了與日本植民政府對抗」的使命。
因為1945年的政權轉移,因為多了這個莫名其妙的「使命」,於是,台陽創立時,曾有一位日本高層官員來現場鼓勵的這一小段歷史事實,就很少被提起了。
為什麼一個單純美術團體,要多了這個沈重的任務?原因有二:
1.1945年戰後,國民黨政府奉盟軍之命接管台灣,對台灣日本植民時代採取「完全否定」的態度;1947年228屠殺事件,台陽創會會員之一陳澄波不幸死在嘉義。對台陽而言,在當年的氣氛下,誇張台陽在日本時代與日本對抗的情節,是不得已的「自保」之道。
2.台灣戰後最早以文字整理台灣美術史的,是卒業於東京美術學校的王白淵。他與台陽畫會主要成員有學長學弟關係。他本人也是作家、詩人、音樂家,他早在日本時代曾參與民族運動,反抗日本植民。所以他筆下的台陽畫會,就變成具有反抗日本植民意識,與台展、府展對抗的美術團體。
事實上呢,台陽畫會成立,很單純,就是這群年輕的台灣畫家們,除了一年一度府展之外,再多爭取一次公開畫展的機會罷了。哪有那麼複雜。
很簡單的邏輯,如果台陽美協有反抗、對抗日本植民政府的意識,恐怕早就被打壓了;大概也不會有總督府高層官員來光臨指導了。
Last edited by
陳凱劭 on Thu Dec 15, 2011 1:20 am, edited 3 times in to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