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1944)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 與 大倉三郎
Posted: Sat Oct 20, 2007 4:38 am
[摘要]:
日本時代尚尾期e1944年,有一篇由台灣總督府大官 Okura Saburo(大倉三郎) 先生發表,有關「造形文化、生活文化」運動e重大宣言,植民政府更準備動用官方資源,發起大規模的全島的造形文化運動。經筆者研判分析之後,發現顏水龍教授足有可能,就是這篇重大宣言的幕後主筆!
理由有三:1.1943-1944年,顏教授與大倉先生曾經多次見面會商聚會;2.顏教授本人就是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理事;3.此宣言內容與顏教授之前發表的文章多有雷同重複。
此重視台灣本土的文化造形運動,今天來看,與當年的「皇民化」運動係倒反e。但運動開展後,大東亞戰爭進入艱困末期,最後在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後,這場文化造形運動煙消雲散。可以說是一場未正式開始就結束的台灣造形文化運動!
本文後面附宣言的日文原文,及宣言漢文翻譯;以及一篇由顏水龍教授以「台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理事」身分,親自撰寫掛名作者的文章「台灣の工藝產業に就いて 」,立石鐵臣先生發表在「民俗台灣」的一篇「台灣生活文化振興會」記事;供研究台灣工藝運動、台灣美術運動、及顏水龍研究者參考。
宣言本文似可總結1945年以前,顏水龍教授對台灣工藝造形文化的思想理論;而顏教授署名文章則是「台灣工藝」一書的戰前精簡先導版本。
---------------------------------------------------------------------------------------------------------------------------------------------------------
(1944)大倉三郎:在本島的造形文化運動-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的興起
《臺灣建築會誌》,第16輯第1號,頁1~9,1944
這是一篇大東亞戰爭末期的1944年1月,由日本植民政府高官所發表,極重要的宣言。
本文與顏水龍教授在日本時代末期所開始推動從事的台灣本土工藝指導、生活工藝、造形文化運動關係極密切;作者也大量參考了顏水龍教授的舊文章;顏水龍教授也正是本宣言提到的「造形文化運動」與「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中的理事,顏教授當年代表的是產業界身份。
本文作者,為台灣總督府營繕課長大倉三郎(Okura Saburou, 1900-1983)先生。
本站之前曾多次提及的大倉三郎先生,詳:
1942-1944:顏水龍參與台灣台南赤崁樓整修
1943.04 柳宗悅在台座談會記錄
1943年,柳宗悅來台短期考察,全島考察之後(南部由顏水龍陪同),在台北舉行生活與民藝座談會寫真。與談人自左而起:
立石鐵臣(Tateishi Tetsuomi, 1905-1980):台陽畫會創會會員之一,灣生畫家,顏水龍老友。
金關丈夫(Kanaseki Takeo, 1897-1983):民俗台灣主編,台北帝大醫學部解剖科教授,考古人類學家,顏水龍好友。戰後九州大學醫學部教授。
大倉三郎(Okura Saburo, 1900-1983):總督府營繕課長,顏水龍在成大的同事(兼任);顏水龍老友千々岩助太郎在台灣總督府的直屬長官。
柳宗悅(Yanagi Muneyoshi / Yanagi Soetsu, 1889-1961):日本內地來台考察的日本民藝館館長,顏水龍好友。
座談會地點可能在台北總督府或公會堂。
大倉三郎先生,既是日本時代植民政權的高級官員,也曾與顏水龍教授,在日本統治的最後幾年,曾經交會互動過。
大倉三郎是1943年柳宗悅來台時,所見到的台灣總督府最高官員;也是1944年台南赤崁樓修復工事總主持人(名義上主持人);也曾因擔任台灣總督府 台南工業專門學校 建築學科(今成大建築系)的第一位兼任教授(非常勤教授),而成為顏水龍教授的同事。
本文的重要性,在於:
1.發表的年代是1944年1月
大家所知道的,日本政府在1936年,就開始在台灣推動「皇民化」運動,接著,日本的南進政策(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大東亞共榮圈政策也已成形,大東亞戰爭開展。
在台灣各地,開始組成「皇民奉公會」組織(連美術界也有美術界的皇民奉公會分會,顏水龍也是會員之一),目的是讓台灣的本土特有文化、語言、風俗、慣習慢慢消失,讓台灣人變成標準日本皇民。
皇民化運動,也以獎勵的方式鼓勵台灣人改日本姓氏。例如楊三郎改姓「楊佐三郎」,廖繼春改姓「秋永繼春」,陳清汾改為「田中清汾」,李登輝改姓名「岩里政男」等等。
這項國家重大政策(把台灣人改造成純日本人),基本上與顏水龍教授在1930年代想推動的「台灣生活工藝」、「台灣本土工藝運動」,其實方向是相反的,顏教授希望推動台灣本土特色工藝產業,與台北帝大醫學部金關丈夫教授主持的《民俗台灣》雜誌中所介紹,希望保存的台灣本土風物的論調,都跟「皇民化運動」其實是不相容的!金關丈夫教授一直到今天仍被台灣考古人類民俗學者所懷念景仰,正是因為他為保存台灣的風土文物所作的努力。
而大倉三郎先生,寫成本宣言,並欲組成「臺灣生活文化振興會」,從本文實質內容來看,與「皇民化運動」方向是不一樣的!
尤其是,本文寫成於1944年1月,也已是大東亞戰爭慘烈的末期了。
在這個時間點裡,卻有一群官員學者及業者,發表宣言,欲推動本島特有文化運動,老實說是非常令人訝異的。
2.發表者是台灣總督府高層官員
大倉三郎先生,是當年島內建築工程方面最高官員。
大倉三郎先生擔任營繕課長,是1940-1945五年。此職位,約略等於當今台灣行政院內政部營建署長職位。
大倉先生任職的年代極短,又處於大東亞戰爭時期,其政務多花費在戰爭事務;所以,大倉先生其作品政績較少被後人所討論;大倉三郎先生的知名度,遠遠不及他的前一位,任職課長20年的井手薰課長(1879-1944,詳本站文章:1934年井手薰接見台陽美術協會創會會員)。
大倉先生是日本植民台灣最高機關台灣總督府的高層官員,以總督府官方的資源,來推動這個其實內涵與「皇民化運動」背道而馳的造形文化運動,在今天來看,令人驚駭莫名。
3.本文顯然引用大量顏水龍教授文章
本文當中許多台灣本土工藝資訊情報,斷非才來台灣四年的建築學者官員大倉三郎有能力發掘;裡面許多對台灣各式本土手工藝的紹介,顯然是引用自顏水龍教授當年已投入將近十年的調查成果。
顏水龍教授早在1930年代,就上書台灣總督府,希望能重視台灣本土工藝美術,設立台灣本島工藝美術學校,總督府雖不是敷衍了事,有做出回應,要顏教授先從事本島工藝調查,日本內地工藝美術教育機構考察,但沒有在本島設立正式的工藝美術教育訓練機構。
顏水龍教授空有滿腹理想,但如果得不到植民政府實際資源(預算、人力、物力、政策)上的支持,理想也只能冰在顏教授腦裡,無法實踐。
這篇文章,雖不是顏水龍教授掛名發表,但能有總督府高級官員帶頭具名發表,宣揚理念,相信在此大時代的洪流中,顏水龍教授是相當興奮與期待的!
這個文化造形運動,先由學術界發動,例如台北帝大的金關丈夫教授、畫家立石鐵臣先生、民俗台灣雜誌編輯作者群,在邀到日本民藝館館長柳宗悅來台參訪(南部部份由顏水龍教授親自陪同帶領)後,並舉辦座談會,發表多篇文章,果然造成風潮,並引起一位總督府極高層的官員大倉三郎先生的重視,並成為領導人物之一,恐怕是大東亞戰爭末期,皇民化最高潮時的歷史情境中,所無法想像的。
可惜的是,隨著大東亞戰事日本節節敗退,美軍來台灣轟炸(爆擊)次數的增加,台灣島內許多日常活動漸漸停止,為防止空襲傷亡,很多機構、學校、人員都離開都市往郊區疏開。
顏水龍教授任教的台南工業專門學校建築學科,在1944年底全面停課,所有學生都入伍受軍事訓練,連顏教授也被應召到後勤單位,研發以本土農產品製造的軍事裝備。
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長崎、廣島投下原子彈,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戰爭結束,日本在台灣五十年植民統治也告結束。
一個原本在台灣島內成形,有官方支持的造形文化運動,1945年8月以後,就從此煙消雲散。全部歸零;台灣進入新的外來政權植民情境。
最後,介紹刊登本文的刊物,是《台灣建築會誌》。
這篇宣言,因為登在「建築」類的刊物,過去沒被台灣美術史研究者、台灣工藝史研究者所特別注意到。過去也沒特別注意,本宣言與顏水龍的關係。
本刊物是日本時代「台灣建築會」的機關刊物,此組織為台灣本島的建築學術界、官署建築技師、營造請負業所組成的組織,會員數百人,會誌發行量近千份,除分送會員外,也寄付日本內地與台灣島內、滿州國、朝鮮、支那的圖書館、學校參考。有時兩個月發刊一次,有時三個月發一次。於1929發刊,1945隨日本植民結束而停刊。
本刊物雖是以建築工程技術為主要內容,但裡面也有很多文化、古蹟、歷史、世界建築設計現況的介紹討論。
大倉三郎先生,是台灣建築界官方最高官員,不過他並未兼任「台灣建築會」會長(此刊物的發行者)。井手薰課長在1940年退休之後,仍然擔任台灣建築會會長,1944年在台北病逝後,由另一位總督府資深技師白倉好夫先生擔任 台灣建築會 會長。
值得一提的是,顏水龍教授老長官老友千々岩助太郎(1897-1991)先生,正是此刊物1930-1943之間的編輯群之一(其間還擔任過總編輯,一直到1943全家搬到台南才離職),這本刊物的封面(見上圖),在千々岩先生的幕後主導下,還曾以建築無直接關係的「台灣高砂族」原住民的工藝圖案,做為封面。